景觀設計公司:這是一個不平靜的春節,中國大面積爆發了新冠肺炎,而非洲正在遭受蝗蟲襲擊,澳大利亞的山火導致數以百計的物種滅絕,歐洲又遇到了暴風“丹尼斯”……
這些災難看似形式各異,各自獨立,但究其本質,都是人類的生產生活傷害了大自然,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因此,我們禁不住要思考一下:這次災難帶給我們什么啟示?我們該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建筑領域中與自然關聯最大的景觀設計接下來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路?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梳理了對未來社區景觀設計走向的思考:
○為什么景觀設計一定要考慮生態健康原則;
○社區景觀是生態健康環境營造中的最基本單元;
○如何實現回歸自然之美的健康社區景觀。
為什么景觀設計一定要考慮生態健康原則
英國著名設計咨詢機構奧雅納Arup出版的《2050情境報告》中,全球專家綜合20項參數,以地球環境狀況和人類社會狀況作為分析坐標的兩軸,將人類行為及相關后果可視化,探討了30年后的4種未來生活情境。
「理想國」展示了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和諧共處,相互加強,共同進步和互利;
「人類公司」代表我們目前的軌跡: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以犧牲地球環境為代價的。
「綠政」展示了地球環境的改善,是基于人類社會嚴苛的生活條件和獨裁政權。
「毀滅號」展示了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的退化,人類的存活岌岌可危。
這份報道顯示,我們目前的軌跡是「人類公司」: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以犧牲地球環境為代價的。
但是,照此下去,即使我們能維持社會的改善,那也將是伴隨著海平面上升、冰川消失、永久凍土的融化、甚至休眠的病毒都會陸續復蘇、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全球氣候變化等等這些巨大的環境犧牲為代價。
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落入「毀滅號」象限,那時候人類恐已無力回天。
一旦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大自然啟動報復,個體將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我們無法走出家門,無法繼續原先豐富的物質生活,無法正常社交……
因此,不僅僅是景觀設計學,任何社會行業都應該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而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學更應該考慮生態健康這一指導原則。從而修復和保護我們的家園。
社區景觀是生態健康環境營造
中的最基本單元
社區景觀環境是人與自然關系最緊密的室外場所,作為社會群體最基本單元,社區環境應該帶給居民體驗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功能。
在社區景觀設計中,要平衡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最根本的是構建回歸自然的社區環境。
社區要兼具人居環境改善和社會生活改善的雙重功能,要成為人們接觸自然環境最直接的空間。必須從社區景觀開始構建,它是真實的、密切與人的行為和生活相關的。如果我們住在鋼筋混凝土森林里,住在虛假做作的社區景觀里,我們身心得不到撫慰,我們也難以培養出生態環保的公民意識,從而跟居民談生態環保就是一句空話。
因此,社區景觀環境的每一個組成都應該圍繞人們的生活習慣、心理與精神需求、社交活動等等展開。
早在1952年,景觀設計泰斗佐佐木英夫Hideo Sasaki就曾告誡景觀設計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要么致力于人居環境的改善這一重要領域,要么就做些裝點門面的皮毛性的工作!
但很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的景觀設計學正在做許許多多裝點門面的皮毛性工作,不知從何時開始,景觀設計師談論生態環保成為一件挺外行的事了!這無疑是讓景觀設計學朝著遠離本質的方向在發展。
雨水街坊——雄安萬科綠色建筑研究中心
如何實現回歸自然之美的健康社區景觀
第一,去裝飾化,去人工化,材料和植物回歸自然
我國有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率在不斷提高,城市中心的綠地空間和自然環境卻不斷減少,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缺少自然刺激與自然接觸。脫離自然接觸會導致一系列城市病的產生,包括身體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對兒童、老人、弱勢群體而言,自然環境顯得更加重要。
而自然之美的景觀空間,不必過重的裝飾,避免過度人工化,用自然樸實的材料和植物來表達輕松舒緩的室外氛圍。從而減緩城市病的發生,提高人們的身體和精神上雙重健康水平。
第二,增強沉浸性,體驗性,加強人與自然的互動
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對生態自然環境的記憶和眷念越強。但遺憾的是,今天許多社區景觀都是視覺化裝飾化的產物,自然元素不再自然。同時也缺少為人們提供必要的活動空間和體驗空間。
自然健康的社區,是滿足人和自然深入接觸的室外空間,這里有鳥語花香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人在景觀中,能觸摸到自然,能與自然互動。比如白天有蜻蜓蝴蝶,晚上有閃爍的螢火蟲和聲聲蛙鳴;還有植物的芬芳與色彩。
這樣的自然景觀充滿了沉浸和體驗感,是充分和自然互動,形成相互作用。
第三,因地就勢,搭建符合當地自然特色的社區景觀
城市近郊的特色小鎮,度假文旅、康養地產等,是將人居社區植入到自然山水間,同樣需要用自然法則來營造社區環境。更不應該把城市里居住社區中人工痕跡很重的景觀風格帶到郊外,否則會造成城市景觀下鄉的怪象。
同時,這類規劃面積較大,盡量選擇自然工法營造、自然材料修建,遵循自然條件,發掘場地本身的自然之美。避免用城市社區建設方式破壞本來就是優勢的自然地形、植物、河流等等,要以人、動物、植物的和諧共生為指導,以追求生物多樣性為目標。這既可以讓人們更深入的接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還可以避免過于人工化而帶來經濟上的高投入。
后記:回歸自然之美的社區環境,是讓人們體驗自然、尊重自然、愛好自然的開始,它不僅僅是一種設計理念,而且是景觀設計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必充當的對生態環境改善提高而必備的專業責任?梢哉f,回歸自然美學的景觀設計,就是回歸景觀設計學的本質。
|